近兩年,大家是不是愛聽到:行業壟斷、科技影響力、產業布局、5G產業、數字經濟這樣的詞?是的,我們的芯片被別人壟斷的,我們LCD大屏幕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有影響力的,在布局5G產業,做好數字經濟,離不開LCD大屏幕技術。

今天,說中國LCD屏幕世界第一,從市場份額上來講已經沒有任何爭議。畢竟LCD市場中的半壁江山都是“Made in China”。
TCL華星3月剛剛正式拿下三星蘇州LCD產線,京東方完成對中電熊貓的收購,中國屏幕廠商依然在LCD領域開疆拓土,另一邊,三星、LG卻即將退出LCD產業。
從表面上看,OLED等顯示技術在市場占有率方面一直持續增長。OLED更好的色彩表現、更低的響應時間,以及對屏下攝像、柔性顯示等技術的支持,都使其成為了聚光燈下的焦點。
不論是在手機、顯示器還是電視中,提起LCD似乎都多了一絲“年代感”,最新的電子產品大多在嘗試OLED、Mini LED等新技術。
而實際上,發展了30余年的LCD行業遠未到“夕陽產業”的程度,國內屏幕巨頭高管就曾表示,LCD行業還將有10年左右的黃金期。而各種新興技術的出現、各路巨頭不斷加碼對新技術的研發,都使得LCD屏幕產業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今天,或許是LCD產業的新“拐點”,也是我們要重新審視這個“老技術”的時候了。
雖然三星、LG等韓國廠商嘴上說要退出LCD產業,將陸續關停產線,但用“口嫌體直”來形容他們非常貼切。
在2020年第二季度以來的LCD面板漲價大潮中,三星、LG紛紛宣布要再戰一年,可見沒人可以逃過“真香”。
并且在TCL華星與三星蘇州產線的交易中,三星其實也增加了對TCL華星的持股,甚至成為了第二大股東。
目前TCL華星產能正步入成長期,產品結構比較均衡,TCL華星與三星的戰略關系,其實是要打造全球分工聯盟,有效補充TCL華星客戶、技術、供應鏈資源。
因此三星從長遠來看是認可華星未來的發展的,并且對于LCD的前景目前也依舊看好。
從2020年第二季度至今,LCD面板價格一路上漲,一度回到了2018年的高點水平,其中32寸LCD面板的價格漲幅甚至來到了85%。
在這背后,顯露出了幾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其實LCD面板整體的供給正處于一個低點,一方面上游IC驅動、玻璃基板等材料零部件的短缺延緩了出貨,另一方面,韓國巨頭廠商對LCD產線的關停也影響明顯。
同時,全球科技產業在2020年都遇到了一個共同的議題,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雖然在初期打擊了需求,但隨著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居家娛樂等需求的興起,消費電子、智能家居等品類的IT產品需求都持續上漲。
其實PC、電視等品類已經連續幾年處于出貨量下滑的階段,而疫情這針催化劑,則讓這些品類逐漸走回了需求強勁的良性發展階段。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PC、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增長分別為11.4%和19.9%,并且這一數字在第三季度甚至來到了15.4%和26.6%。僅僅在一年之前,這些數字都是完全不敢想的。
除了疫情的刺激,電視領域技術的創新、需求的升級也同樣重要。在LCD領域,PC和電視面板大約占據了90%的出貨面積,所以電視需求的改變也顯著牽動著LCD產業的神經。
近兩年來,電視面板尺寸增加顯著,其實比較明顯的就是今年主流電視廠商的產品的起步尺寸基本都來到了65英寸左右,紅米甚至還推出了86英寸的超大尺寸電視。
而全球電視面板的平均尺寸也由2016年的41英寸左右增加至2020年的46英寸左右。隨著消費不斷升級,人們對于電視尺寸和畫質的要求都越來越高,電視尺寸的增加,對于LCD出貨面積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
從PC到平板電腦,從電視到顯示器,這些電子產品使用的絕大多數都是LCD面板,雖然OLED顯示效果有所勝出,但不可否認,在快速滿足市場需求方面,低成本、高效率、高良率、高出貨量的LCD面板仍然有不可取代的優勢。
乘著這波LCD面板價格上漲的大潮,各家國內屏廠的2020年全年業績預告或者年度財報,其營收和利潤表現都比較亮眼。主流廠商凈利潤的同比增長情況至少都在60%以上。
可以說,在這個時間點上,LCD產業對所有屏幕廠商來說都依舊是個香餑餑。
拋開能夠幫助屏廠賺錢,LCD產業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也有很多新興技術在快速發展。
如果簡單來看,LCD面板的像素本身不發光,要靠LED背光打光才可以顯示色彩,OLED則是像素本身自發光,通入適當的電流就可以顯示色彩。
近幾年,在LCD技術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許多新的顯示技術,比如現在非?;馃岬腗ini LED技術,形象來看,就是通過增加更多的LED燈珠,實現更多的LED背光分區,從而實現更精準的發光控制,實現更好的亮度、色彩表現。
而更進一步的Micro LED則是將LED燈珠數量拓展至百萬級別,幾乎可以達到像素級的背光控制,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媲美甚至超越OLED屏幕的顯示效果,但在工藝成熟之后,成本、壽命等方面又要優于傳統OLED屏幕。
當然還有在面板背光模組中增加一層量子點膜提升色彩表現的量子點技術,也被稱為QLED技術。
主要屏幕種類及大致屏幕結構
這些新興顯示技術,一旦工藝成熟,產能跟上,都會快速形成新的市場,刺激新的需求出現,并且這些新的技術領域,大家在起跑線上的差距沒有傳統LCD、OLED技術來得明顯,對于中國屏幕廠商來說也有更多機會。
根據TrendForce預測,2021年MiniLED背光電視出貨量有望達到440萬臺,而到2025年將突破3,550萬臺。而群智咨詢也給出預測,MiniLED背光電視電視滲透率在2025年將達到7.1%。
歸根結底,OLED的普及需要時間,而LCD幾十年形成的牢固產業生態也不是瞬間就可以被取代的。從供給端到需求端,LCD屏幕的市場依舊廣闊,其絕對體量仍然是不容忽視的。
CINNO高級分析師劉雨實告訴智東西,其實LCD與OLED技術會長期并存,因為二者并不是完全相互取代的關系,并不像當年CRT被LCD取代。
因為LCD本身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成本、功耗、使用壽命以及工藝成熟度等,而OLED技術由于發光原理所致,本身也存在一些先天缺陷。
比如通電轉化率一直難以提升,長時間顯示會造成“燒屏”現象,以及峰值亮度遠低于高端LCD屏幕等情況,都是面板廠商短時間內難以完全克服的問題。
因此,LCD并非是“明日黃花”,在今天依然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TCL 75英寸8K量子點電視
當然,中國屏幕廠商在LCD產業所取得的成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背后經歷了近二十年的努力追趕,最終實現份額的反超。
縱觀LCD面板發展的幾十年,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呈現周期性。周期開始,技術創新、開拓新的應用場景拉動市場需求增長,產能供給不足引發價格上漲,吸引企業進行新的投資擴產。
而當需求進入平穩發展后,新增產能引發供給過剩、價格下降,從而行業進行主動去產能。而每一個去產能的時期,往往就是市場的洗牌期,誰能留下,就要各憑本事。
LCD技術發明于美國,發揚落地于日本,而90年代中期,在幾次LCD面板的衰退時期,以三星、LG為代表的韓國企業開始進行大規模逆周期投資,獲得了不少日本LCD技術和相關人才。
有句俗話說,“誰家不吃頓餃子呢?”但同時,家家也有本難念的經,產業的發展會經歷各個周期,承接產業轉移、進行逆周期投資收購,都是中國大陸LCD產業初期發展的一些方式。
21世紀初期,中國大陸頭部面板企業開始進行技術的引進和積累,2002年上海廣電集團和日本NEC合資設立上廣電NEC,并建設了中國大陸第一條LCD產線。
次年,在收購了韓國現代的液晶顯示器業務后,通過技術的吸收消化,大陸廠商自主建設了一條第5代LCD產線,并在2005年2月實現投產。
后來隨著2009年國內頭部玩家宣布開始向高世代線擴張,三星、LG、夏普等日韓巨頭也開始計劃到中國大陸設高世代面板廠。從2011年到2015年,TCL華星、京東方、中電熊貓的多條8.5代產線陸續投產。
隨后,國內廠商也開始向高世代產線邁進,更高世代產線意味著較大尺寸切割效率的顯著提升。從追趕到反超,中國屏廠開始走在了LCD產業的前列。
未來,從量上的“大”,做到技術上的“強”,是國內屏企仍然要努力的方向。在未來十年的黃金期中,LCD行業整體上已經進入了整合的階段。
2020年8月28日,TCL華星宣布斥資10.80 億美元(約 76.22 億人民幣)收購三星蘇州8.5代LCD產線,一個月后,京東方宣布計劃收購中電熊貓8.5代和8.6代LCD產線。中國的雙巨頭格局,愈加凸顯。
DSCC預計,隨著中國屏廠產能的釋放、韓國廠商產線的關停、被收購,到2022年四季度,中國大陸的LCD產能占比將會達到70%,而Omdia也預計今年TCL華星和京東方的LCD產能面積份額合計將會達到四成。
如果你還在考慮公司各種場景,是不是需要使用LCD
拼接屏產品時,可看一下各大企業生產的屏幕面板,是不是只放供不應求?